大城市群竞争首先看湾区

综研专访

作者:李津逵

时间:2016-09-09 14:13

9862

未来全球城市竞争的首发阵容一定是大城市群,大城市群的竞争首先看湾区。而深莞惠一体化等等趋势就是市场导向之下资源互补,功能模块共建等必然选择,都是各城市为实现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举措。

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召开,使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聚焦杭州,这是继北京奥运、APEC会议之后,国家风采通过一座城市的宏大展现,全世界更多的人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领略了杭州之美,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深邃魅力,“江南美”、“最忆是杭州”等著名词句再次成为热门,这就是国家力量,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力量。

有人假设,这次G20在深圳召开会是怎样的情形,无疑,这是一次大胆而激动人心的假设,也不能否认,这个假设引起的对深圳城市的思考,似乎有一层厚重的意味。在这一假设面前,我们发现,我们对这座让人热爱并自豪的美丽城市会产生更高的要求。

诚然,建造一座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会场部分2.1万平方米,酒店4.8万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在硬件上难不倒深圳,深圳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500亿元人民币,增长8.9%左右的数据也超过杭州。那么,作为与北上广齐名的一线超大城市深圳,还需要什么?

近半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深圳价值”被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前海、龙华等片区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深圳的遐想,一时间,“国际舞台中央”、“宇宙中心”等溢美之词翩翩起舞,房地产项目动辄以“秒杀”、“PK”、“日光”等关键词惊叹面世。

此刻,借着G20峰会,借着对珠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命题的思考,把我们对深圳的假设延展一下会发现,深圳,这座凝聚着开拓者心血的年轻城市肩负着对未来的无数重任。摆在城市面前的,是重大的战略命题,在珠三角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前,大家都在共同努力。

日前,深圳特区报独家对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作为城市化问题专家,他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有着其专业和独到的见解。

“珠江湾区城市”是珠三角极好选择

深圳特区报:目前,世界上已形成几大城市群,中国的城市化规划也提出了大城市群的战略,珠三角也会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吗?

李津逵:从城市竞争的角度而言,未来全球城市竞争的首发阵容一定是大城市群,大城市群的竞争首先看湾区。

而深莞惠一体化等等趋势就是市场导向之下资源互补,功能模块共建等必然选择,都是各城市为实现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举措。

未来全球城市化的大方向一定是大城市群形态,尤其各国沿海地区的湾区形态。比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由103个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各个城市间是平等的,依托各城市自身优势,形成大脑神经元一般“10的N次方”复杂关系,使整个湾区城市群成为科技经济的创新中心。

“双城生活”是未来趋势

深圳特区报:当前,深圳房价高企,越来越多的刚需置业群体无法在深置业,对于这些置业者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李津逵:今后,越来越多工作在深圳的年轻人将在惠州、东莞等深圳周边城市买房居住,双城生活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城市间吸引创新人才的有效办法。

在未来,中部、西部的人口往沿海地区迁移是大势所趋,而深圳的常住人口极有可能在未来10年突破3000万。

当前深圳提出的“东进战略”,是为了加强深圳东部区域建设,改善东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吸引至东部区域,增加东部地区投资强度和人口密度,当东部区域的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上到一个新水平后,新的生产要素必将会往西部区域填充,使西部的密度更高。任何城市群的发展都大致存在一个“二八律”,即20%空间产生80%的产值,既有密不透风,也有疏可走马。今天的“东进”是空间局限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将带来整个深圳新一轮的“加密”。

在美国,很多人工作在纽约,居住在新泽西,深圳很快也将如此,有人曾做过计算,目前深圳市内的上车盘价格指数约为300万,而周边的城市,东莞上车盘指数为90万,惠州上车盘指数为65万,深圳上车盘价格和周边城市有一个巨大的落差,而这个巨大的落差就是一个巨大的引力。

“广州-深圳-香港” 是珠江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脊梁

深圳特区报:深圳、香港等城市在珠江湾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对整个城市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李津逵:所谓城市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聚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数个特大型、大型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现代交通通信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超级城市有机体”。世界级城市群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即高聚集度,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

从中国来讲,符合这样特征的就是“两江一海”,即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湾区,这其中更具竞争力的就是珠江湾区。“广州-深圳-香港”可谓是珠江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脊梁,而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化、深汕合作、港珠澳的联通,皆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广州作为整个华南地区的中心,其厚重的岭南文化,始终不曾“冬眠”的开放态势,虽然缺少深圳的闯劲但也始终不断提升,使其犹如珠江湾区“压舱石”一般发挥稳定器的作用;香港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为珠江湾区树立了先进文明的标杆;而深圳,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其民营、制造和高科技的创业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显示出在引领整个湾区起飞上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她的“速度”犹如一匹快马,她的“质量”犹如一辆好车,只要找到前进的“方向”,就一定会为珠江湾区的未来开拓出广阔空间。

产业承接、协同合作才是城市间合作之道

深圳特区报:在城市间的合作上,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更能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促进整个城市群的良性发展呢?

李津逵:以华为部分业务迁到东莞为例,边缘地带通过承接核心区域产业,的确是崭露头角的好办法。

展望未来,全球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是大都市圈内的一些“边缘地带”。未来10到20年,随着深中通道投入使用、港珠澳大桥落成,深茂铁路和广佛江珠城际轨道通车,整个珠江三角洲将形成一个类似于美国旧金山湾区那样的大型湾区城市群,珠江东岸对西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辐射力将大大增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珠江西岸迎来了“发展之运”。

最近珠江东岸热议的一件大事,就是华为将部分业务迁到东莞。在我看来,华为只不过将部分业务放在距离深圳市中心车程40分钟以内的“后花园”松山湖。这个事情就是一个“边缘地带”发展的极好例证。未来深中通道和深茂铁路建设好之后,中山、江门与深圳的时空距离将会被再次缩短,一些生态环境好、社会治安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优的地方完全可以成为珠江西岸的“松山湖”,深圳西部的“后花园”。

大都市圈的边缘地带通过承接核心区域产业,是在都市圈内崭露头角的一个好办法。产业的承接也有高低之分,华为是全球最领先的研发生产组织之一,它将为东莞带来数以万计创新阶层的活力人群,对于东莞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多样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深圳特区报:周边城市在对接深圳外溢置业需求方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更为合适?

李津逵:“城市发展如同酿造茅台酒”,遵义依照茅台制造方法却不能酿出茅台酒,这是因为茅台镇当地菌群之间形成特定的复杂关系,而城市发展亦是如此。

千百万不要盲目崇拜“高大上”,城市的活力在于多样性,产业链条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长越好。从多样性来说,“五脏俱全”好过“一镇一品”,单纯追求高大上的路很难走通。

构筑富有活力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往往是现代城市管理者以及规划师们梦寐以求的蓝图。以深圳华强北为例,华强北片区目前是深圳规模最大、最为繁华、效益最好的商业区之一,但它却是以工业街区为雏形逐步演变至今。目前,片区的“多功能”是其最大的特征。在华强北不断蜕变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类似于大到鲸鱼小到浮游生物那样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才是片区顺利成长的真实原因。

深圳越来越承担起“珠三角硅谷”的角色,同时扮演珠三角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中心,而周边的东莞、惠州、中山、江门则成为湾区制造业的基地,这些城市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体系,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连接在一起。珠三角湾区化是一个大趋势,而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中山、江门拥有众多不确定的“边缘地带”,借助日趋完善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或可对接深圳、香港这类高端创新源,也可能成为深圳、香港的后花园。哪些“边缘地带”将崭露头角,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珠江湾区未来三十年的“黑马”、“新星”,就看各自眼下做着怎样的选择了。

推荐阅读

  • 综研视点

    郭万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4-03-04 14:52
  • 综研视点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成型成势 三地携手催化“新质生产力” 2023-12-29 15:10
  • 综研观察

    营商环境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23-12-28 15:07
  • 综研观察

    剑指国际一流 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意欲何为? 2023-12-26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