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独角兽现象颠覆你的认知

综研观察

作者:周军民 曾筱杰

时间:2019-04-25 10:28

2774

香港独角兽现象颠覆你的认知

01、盘点:近5年香港实际诞生了10家独角兽

2019年,香港共有3家企业入选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独角兽名单,估值58亿美元,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仅次于深圳,处于领先地位。细数2014年来的排行榜,还有7家独角兽企业同样具备浓厚的“香港背景”,其中6家现位于中国内地,1家位于美国,估值超过230亿美元。可见,近5年香港诞生了10家独角兽。这充分表明香港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崛起,将颠覆香港科技创新能力不济的历史印象!

表:香港背景独角兽名单

香港独角兽现象颠覆你的认知

02、科研驱动创新:港校在独角兽企业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

对香港这10家独角兽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香港高校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7家企业按照迁移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起源于香港,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以后迁移到其它地区,第二类是由香港企业与其它地区企业合并而成。

第一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商汤科技。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汤晓鸥教授和所在实验室的几十个博士、教师开始研究深度学习,是最早涉及深度学习的华人团队。在此后的几年里,该实验室在CVPR和ICCV两大全球计算机视觉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的论文,占到会议论文总数的48%。此后,商汤科技在香港科技园完成孵化并于2014年正式在北京注册成立。经过5年的发展,商汤科技已雄踞全球估值最高的AI企业之列。

第二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是Cirina。Cirina成立于2014年,总部设在香港,致力于开发新型血浆核酸检测技术,由香港中文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卢煜明教授和几位同事联合创立。2016年,卢煜明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申请了美国专利,该专利方法利用DNA甲基化在血浆、血液、血清、唾液或尿液中检测癌症。2017年,Cirina与Grail合并,此后Grail在相关领域陆续取得突破,公司估值也上升至24.6亿美元。

总体来看,7家企业有两大特征。首先是技术驱动创新明显,7家企业中商汤科技、大疆创新、Grail、第四范式、柔宇科技均属于技术驱动型独角兽,这些企业在各自所属细分领域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二是与香港地区高校关系密切,尤其以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为代表。而香港高校又与美欧知名高校及全球创新热门地区联系紧密。除了名单里的企业以外,香港地区高校还为独角兽们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如大搜车创始人姚军红、同盾科技CSO马骏驱等。

03、对标:香港独角兽处于国际何种水平

把目光放到全球,波士顿、红木城、圣地亚哥、古尔冈近几年的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和香港比较相似,这四座城市与香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表:部分城市特点及独角兽数量

香港独角兽现象颠覆你的认知

香港与纽、伦、新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独角兽数量有明显差距,与北京(42家)、上海(21家)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香港独角兽现象颠覆你的认知

 图:2015-2019年纽伦港新四地独角兽数量变化

香港与国际城市的对比发现,独角兽企业的偏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偏爱临海的区位优势,喜好发达的国际交往。五个城市中有四个是港口城市,另一个则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卫星城,拥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交通便利、纳入国际体系意味着生产要素和人才可以快速流通。临海的地理区位、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广泛的国际交往,塑造了地区的国际化优势。这两点是独角兽诞生的重要条件。

(二)几乎都具备一流的营商环境,开放程度高。独角兽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原始创新能力强。因此国际化程度高、知识密集、开放程度高、监管宽松、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较大的城市更容易诞生独角兽。

(三)城市都是高水平大学云集,科研氛围浓厚。一方面,独角兽企业通常依托技术的突破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而高校科研本身正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一流大学能够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为独角兽企业的快速发展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血液。

04、启示:建立大湾区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

香港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和已经起步的技术创新能力,具备孕育世界级企业的能力。对于大湾区城市而言,与其想方设法吸引外部企业入驻,更应该做的是改善现有创新环境,让更多潜在的创新企业迅速成长,扎根大湾区。

(一)扶持香港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创业,催生和壮大更多独角兽企业。以港大、港科大、港中大为代表的香港高校在技术研发领域具备领先优势,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培育出更多独角兽企业。一是要制定清晰的独角兽孵化计划,重点关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二是要从中遴选出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创业型企业或者科研项目,在场地、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三是要丰富投融资体系,鼓励投资基金、担保等金融机构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

(二)推动大湾区高校和企业的人才交流。与世界上其它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在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上均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三地人才在交流出产生更多地灵感与潜在创新价值。但另一方面,这些制度的差异也是一种交流机制的障碍。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合作机制,将把促进粤港澳地区交流融合作为长期任务坚持下来,建立包括高校、企业、青年、政府的全方位交流机制。

(三)基于大湾区一体化的思维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注重内部合作与互补。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包括知识中心、创业者、资金、基础设施、政府、需求市场等部分,在不同时期内创业企业所需要的空间和协助也是不同的。从独角兽企业发展历程来看,香港拥有一流的人才和领先的技术,具备诞生独角兽的条件。但科技行业风投资金不足、土地匮乏、人力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香港独创新型企业的进一步成长。香港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短板恰好是深圳的优势,深港以及大湾区城市都应当摒弃简单“抢人”、“抢企业”、补贴的竞争模式,而应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优势领域合作,强强联手以提高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阅读

  • 社会责任

    “同根·同心·同创”深港书画交流活动在我院举行 2025-09-01 11:12

    6月30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八周年,深化深港文化交流,由我院工会与香港海岸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同根·同心·同创”深港书画交流活动在我院举行。活动邀请林天行、张宪民、谢汉仁、施育煌、林墨子、陈峻峰、张文林等深港两地知名书画艺术家与陈雯璐、王钊、杨秋荣、文雅靖、庄卓昊等我院职工联袂展出佳作。艺术家们还特别向我院捐赠部分作品,寓意文化传承与情谊长存。我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我院长期关注并积极参与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深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等重大课题,持续为深港深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此次举办书画交流活动,正是我院以另一种方式投身于深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举办此次活动,意义尤为深远。与会嘉宾认为,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助于陶冶情操、激发灵感,也体现了文化艺术与智库工作的跨界融合。此次活动为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注入了民间活力。 (文雅靖)

    阅读全文
  • 咨询动态

    我院成功获批香港特首政策组资助研究项目 2025-09-01 10:54

    近期,我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与香港“一国两制”青年论坛组成联合研究团队,成功获批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项目《“北都大学教育城”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定位及深化大湾区产业联动策略研究》。 该项目聚焦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发展的北部都会区国际教育枢纽建设,通过系统分析全球知名大学城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教育城各功能片区的差异化定位、跨境产学研融合机制及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协同路径,旨在提出具有实操性的政策方案,为特区政府优化教育城顶层设计、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功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该项目的成功获批也将助力我院持续深化粤港澳战略议题研究能力,研究团队将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创新性政策建议,为北都大学城建设、区域教育-产业-人才协同贡献智库力量。 (薛杨钦)

    阅读全文
  • 咨询动态

    《深港合作处理城市固体废物的策略研究》课题 顺利结题 2025-08-12 15:55

    日前,受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承担了《深港合作处理城市固体废物的策略研究》,并于近日顺利验收结题。该研究围绕港深两地城市固体废物需求和处理能力,深入剖析深港两地协同处理的可行性以及推进路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香港新界东北和新界西两大堆填区,并与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主席樊熙泰和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月明开展深入交流,完成了对香港城市固废处理现状、现实需求以及本地居民意见的充分把握,最后形成了研究报告和报送内参,为委托方开展业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阅读全文
  • 综研观察

    综研观察|香港如何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 2025-07-2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