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三十年发展历程记

作者:张然宇,廖令鹏

时间:2019-06-27 12:35

3751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面临更加广阔的时代机遇,肩负着更加重大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简称综研院)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高端智库的试点单位,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

这家有着30年历史的社会智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一个缩影。回顾综研院30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智库体制的创新者,社会智库的探索者,咨询市场的开拓者,科学决策的推动者,高端智库的建设者,公共外交的活动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这七个角色既可以看作综研院30年的总结,也可以看成是综研院走向未来的使命和愿景。今天的综研院,集聚了一批智库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智库体制的创新者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体制改革处于探路阶段,思想的解放,改革的创举,都迫切需要国际视野,需要智力的支持。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创办,既是中国研究体制的一次破冰,也是体制改革的一次新尝试。这家由时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和时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发起创办的民间性研究机构,得到李鹏总理的赞成和支持,并指示:要以改革的精神,办成一个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服务,首先要为深圳特区和沿海省市服务,研究的范围可以从国内到国外等内容。可见,综研院的成功与否是对我国改革发展道路实践的一次检验,深深牵动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神经。

1989年2月14日,综合开发研究院在深圳特区正式成立,马洪、李灏、陈锦华、蒋一苇、高尚全、林凌、纪中等为代表的116位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出席了成立大会,提出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构想,这在当时是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它提出要借鉴并逐步形成像发达国家“思想库”型研究机构的模式,打造我们国家自己的“思想库”。思想库基本特征表现为,建设拥有综合性专家群体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信息平台,以及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和市场化,以此,聚集全国科研精英,广泛延揽海外学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综研院的创办初衷:一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自主、求实地开展各项研究咨询和其他业务活动,为各级政府服务,为中外企业服务;二是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

综研院确立了自己的定位: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民间性、公共服务型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一所全国性的研究机构,总部设在深圳,党政关系属地化管理。创办之初,借鉴了日本的智库模式,既要政府支持,又要独立运作,取“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这个名称,也是这个考虑。90年代初,综研院定位为“中国脑库”,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之所以把总部设在深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深圳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实行超前改革的地区,深入研究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全国的改革与开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深圳毗邻香港,与国际社会交往方便,信息比较灵通和丰富,有利于发展中外和海峡两岸的学术和信息交流。第三,深圳的体制比内地灵活,人们对新的体制和新的事物易于接受,适应性较强,这种环境有利于综研院的活动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进入新时代,改革的脚步迈得更大,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综研院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也成功走出一条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民办官助的社会智库之路,2015年成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后,更多为国家大局服务,为社会服务,“走出去”为全球服务,影响力日益增强,实现了老一辈创办者们的夙愿。相应地,研究院的名称也作了一点调整,即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作为常用的名称,这与创办时的构想遥相呼应,耐人寻味。

回首综研院创办时的情形,让人感慨万千,从“思想库”、“中国脑库”到“国家高端智库”,从服务国家发展到走出国门做咨询,这一系列的变化,折射出综研院筚路蓝缕和与时俱进的探索奋斗精神,也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2

社会智库的探索者


为吸引国内学者专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参加综研院的工作,综研院在领导体制上开创了当时国内研究机构体制的先河,实行了理事会制,设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和顾问,理事长由选举产生。今天看来,这一新体制无不凝聚着创办者们高超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马洪是第一届到第六届理事长,陈锦华是第七届理事长。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以及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几乎都担任过综研院理事会副理事长职务。理事会是领导机构,下设院工作机构,为了体现属地化管理,综研院曾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1993-2006年由曾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的李罗力任秘书长。自2006年第七届理事会起,综研院的领导体制由理事会下的秘书长负责制改革为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任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任院长。马洪在1992年一次讲话中指出,综研院实行理事会制的新体制,是总结我国现行研究体制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思想库”型研究机构模式而形成的,是我国现行研究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对活跃我国的政策咨询研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综研院经历了从民间组织到深圳市代管的变迁,它是深圳市级社会团体,深圳市政府为综研院的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1989年4月,深圳市有关部门在市民政局为综研院进行社团登记。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16年2月6日修正版)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但综研院在创办初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单位,因为这个问题,办事十分困难,包括刻一枚图章都不容易,至于办理出国和邀请国外学者来访手续更不可能。这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积极协助解决综研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文([1992]91号),明确综研院在业务上受国务院研究室指导,经费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同时,党政关系按属地原则办理。

综研院成立的最初几年,政府决策影响力可谓如日中天,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科研经费、办公条件、人才安置、干部调配等。为此,1992年,马洪理事长与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就综研院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纪要(深办发[1992]25号)提出:成立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分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分院为市直属事业单位,下达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以财政补差形式核拨一定的事业经费。同时,提供拨付开办费,划拨建院土地、安排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支持协调干部调配工作。尤其在体制政策环境方面,最大化为体制外的综研院的起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运作平台。1998年2月,深编办[1998]37号文中,明确综研院为官助民办的市政府代管机构,不确定行政级别,参照正局级领导待遇,由深圳市政府财政定向核拨补助。到2007年,市政府决定综研院的财政差额拨款编制实行“只出不进、逐步过渡”政策,非在编人员经费循市场渠道解决;财政支持确定为政府定向采购服务。自此以后,综研院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体制机制,为研究咨询事业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

对于官助民办性质作何理解?马洪在综研院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提到综研院的五大特点,分别为“民间性、独立性、开放性、公益性、综合性”。第一,民间性。综研院不隶属于任何政府机关,是一个民办的研究机构。第二,独立性。综研院的最高领导与决策机构是由各界人士组成的理事会,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自主地开展政策研究,积极主动地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第三,开放性。综研院将积极创造条件,欢迎和支持国内外学者、港澳台学者以及海外中国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参加本院的研究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实行来去自由。第四,公益性。综研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内外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和事业收入,其宗旨是通过政策研究与咨询活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第五,综合性。综研院积极促进和发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研究咨询与交流合作、培训出版等业务相结合。

作为社会智库,综研院在理事会制的基础上,又积极探索“智库基金制”的发展模式。早在2007年及2011年,主导发起了两个基金会,分别为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和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前者主要资助综研院的公共政策研究,主办中国软科学奖及中国智库论坛;后者则重点开展社会民生问题研究,评议政府工作,促进改革发展。这两个基金会都在支持综研院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研院还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和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创办经济类核心期刊《开放导报》,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工作站。综研院作为首批发起单位加入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牵头的“中国宏观经济智库联盟”,其“开放型经济与大湾区研究中心”入选首批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综研院还是国家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单位,已建立起一支多学科结合的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队伍,这些都成为综研院不断增强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机力量。

 


3

咨询市场的开拓者


综研院自成立那天起,就提出不吃大锅饭,走市场化道路的目标,以有偿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服务作为经费,自收自支,自主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国内各类智库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社会智库。综研院目前形成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市场(企业)咨询三者兼容,政府任务、自立课题、市场委托三者结合的主体业务框架,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坚持研究与咨询并举,一方面,为各级政府、公司企业和国际机构所做的咨询工作,获得的财务收入保证综研院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咨政研究又促进了咨询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07年后,随着综研院的编制“只出不进”,“编制”的概念逐步淡化,“市场化”发展理念却深入人心,因为即使思想也是有市场的。走市场化道路,就意味着综研院要遵循价值规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有价值的服务,要遵循市场配置资源,实行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综研院现有员工160余人,80%为硕博人员,85%为研究和科辅人员,这些人才全部来自于市场化的社会招聘,他们也都要努力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咨询能力,在市场中创造价值,获得收入。

综研院每年完成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咨询项目220余项,80%是市场化合同订购,在市场化的合同中,又主要以政府合同订购为主,政府和企业合同的比例基本稳定在六比四;企业客户基本上以政府平台公司、央企和地方国企、国有公用事业企业为主。从2016年起,综研院的年度研究咨询合同额就超亿元,且持续保持增长的势头,百万元以上的大项目逐年增多,研究人员人均合同额持续保持咨询业的较高水平。

对于综研院市场化的道路,有这样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区别于政府政策研究室等体制内的研究机构,综研院不是为单一层级政府服务,而是服务中央与服务地方结合,这样可以打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政府、社会、企业之所想之所急,为中央政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实际观察,具有接地气、可落地的特点。二是市场机制本身优势,比如它的灵活、高效和自主性,是一般行政体制不具备的,综研院人员实行市场化聘任,打破官办机构的铁饭碗和大锅饭,从而使研究活动经常保持生机和活力。经费的有偿服务,不但节约了政府的行政支出,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人员的责任感,对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起了促进作用。


4

科学决策的推动者 


综研院成立后的一系列举措意义非凡,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智库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草创之初,没有名声,没有影响,综研院自立重大课题项目,邀请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开展调查研究。在全局性问题上,向中央、国务院及有关省区提出了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构想和实施建议,对我国边疆省区、中部沿江中心 城市的对外开放,乃至全国新的开放格局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事关全国性的问题,综研院重点围绕体制改革、城市化、产业、开发区等,为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围绕广东构建“一带一路”重点开放新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重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发展模式等,开展大量城市规划、海洋经济、港航布局、交通物流发展等开发开放方面的政策研究。此外,综研院在深圳特区创办和扎根,长期服务特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重中之中。近年来的咨询课题中,为深圳服务的数量就超过半数,多项重大研究及政策建议直接转化为市政府政策。在新时期开放问题以及“走出去”升级战略研究方面,综研院形成一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在陈锦华的亲自指导下,研究并出版了《开放与国家盛衰》《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功利与功利观》三部重要的学术著作。2012年,又在他的倡导下,系统研究中国的开放问题,编制《中国开放报告》,这本持续出版的年度报告已成为国内研究开放问题的重要参考书。

成为国家高端智库之后,综研院继续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新旧动能转换与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中科技创新、土地、住房、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高质量研究。

长期专注于深港合作与港澳研究并身处湾区的天然禀赋,综研院对大湾区的研究更接地气。2019年2月18日,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研院的研究人员感到非常激动,他们对这份国家文件有着不一般的期待与感受。从90年代中期开始,综研院就一直专注于深港合作研究,现为国务院港澳研究联系机制的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是港澳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陆续承担了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大量有关研究项目。2014年,综研院就已经提出湾区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化理论研究。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确定后,十几个研究团队从区域合作、要素流通、科技创新、大都市群、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仅2018年就承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的研究咨询课题20多项,有关成果成为了上报中央决策报告的重头戏。

长期在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研究领域的耕耘,综研院积累了大量相关的一手案例和经验教训。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综研院发挥所长,“走出去”服务境外园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实施。在埃塞俄比亚、刚果共和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承担了10多项中国企业海外园区建设项目,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经济特区规划咨询服务,把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应用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输出中国的软实力,此做法受到中央有关部委高度肯定。

长期在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跟踪研究,综研院敏锐地率先开展了新经济和新动能的有关研究,及时向中央和有关部委上报了新经济与旧体制、分享经济、战略科技产业的创新体制、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新经济新动能提速发展的新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市场2025规划等一系列决策报告,这些咨政建言报告紧扣前沿新领域,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政策建议务实管用,深受决策部门的好评。


5

高端智库的建设者


中央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提出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作为社会智库的综研院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积极探索社会智库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推动打造社会智库运行发展的典范,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特别是社会智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意义。

综研院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大局,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社会智库,综研院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己任,不断强化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自始至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后,更加明确了这一根本指导方向,务实开展科学决策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社会智库,走一条遵循智库发展规律和运行特点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路子。

综研院一直实行理事会制度,全院整体都是智库,是“一张皮”,综研院的理事会就是智库的理事会,首席专家是院长,这样就集全院之力,齐心协力地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综研院不断探索创新内部治理,谋求动力与活力,推动智库团队化建设。成立“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术审议小组”,对国家高端智库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及严格评审,保证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建立选题月度务虚会制度。这实际上相当于头脑风暴,研究人员在开放式的务虚会上汇报选题方向,并作讨论交流,确定选题及立项后,由首席专家学术审议小组负责审定。建立信息和成果共享的“1+N”选题和研究模式。打破了课题组之间的信息障碍,强化了各项智库决策的协同性,又使研究人员形成长期系统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水平。建立符合实际又灵活高效的研究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长对课题运作全权负责;跨部门合作,研究人员可根据专业和偏好参与到其他部门的课题研究当中;建立外部协作机制等。

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方面,综研院精简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去行政化”,实行四档十级内部职称制,分别为主任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项目研究员和实习研究员。此外,与国外智库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委托其开展综研院所确定的课题,并邀请研究人员作为特约研究员。广泛吸收海外留学人员,吸引海外留学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参与智库研究。实施国际实习生计划,吸引国外留学生前来实习。

培养青年人才,保持智库活力。加大智库人才特别是青年智库学者和新锐力量引进力度。入选国家高端智库三年,就引进75位人才,占入选前智库人才总规模的比重超过70%,其中35岁以下年轻研究人员占一半以上,海归占比达42%。与首席专家带领团队研讨问题的模式相得益彰,带动了年轻人,培养了年轻化的研究团队。此外,突破创新专向经费使用,建立有效的奖励配套措施,激发研究人员能动性。对于人才培养,综研院下设培训中心,成为广东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与重庆、长沙、洛阳等市委组织部门开展干部培训项目。自1995年起与南开大学联合招收经济学在职博士生,同时还开展CFA注册金融分析师等高层次培训。


6

公共外交的活动者


综研院发挥社会智库的优势,搭建民间桥梁,沟通全球智慧,就像一支精干部队,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早在1999年,综研院就主办了第一届“全球脑库论坛”,吸引了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全球40余家知名智库和一大批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前来参加,中国积极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在国际和国内都产生了非常大影响。自那时起,综研院就与全球各大知名智库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日后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综研院探索创新了一些符合自身情况的与国外智库合作的机制和路径,与一些国际知名智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围绕服务公共外交,每年都到国外举办10多场活动,逐渐形成了“1+4+4”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即围绕1个宗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着重4个区域(非洲、南太岛国、欧洲、东盟),聚焦4大领域议题(境外园区、全球金融中心、对外援助、湾区),发挥“二轨”作用,当好国家重大外交活动的民间使者。

一是以境外园区咨询服务为抓手,助力中国与沿线国家增进共识,讲好中国故事。在10多个境外项目的咨询过程中,综研院与非洲各国的政府高层、国际组织、重点企业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努力把研究咨询成果转化为政府政策实施。比如由综研院专家组负责起草的《刚果共和国经济特区法》已成为刚果共和国正式法令;承担的埃塞俄比亚特殊经济区规划咨询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帮助白俄罗斯共和国修订的《国家物流体系发展纲要》已开始实施;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合作编制了《中国企业境外园区开发导引》。另外,综研院有关专家学者经常受科威特、埃塞、肯尼亚等国的邀请,参加他们主办的重要会议论坛,承担政府代表团、研究机构的培训及访问工作,分享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经验。

二是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中心,形成国际交流乘数效应。与英国Z/Yen集团战略合作,连续3年研究编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联合在我国以及英国、意大利、阿联酋等国发布,提升了我国金融中心的排名和全球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编制了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双创金融指数。另一方面,积极与更多国家的政府机构、知名智库、大学和企业“牵手”拓展研究、交流、传播、文化等多领域合作,比如与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旧金山湾区经济研究院、意大利安博思、荷兰国际关系研究院、丹麦国际研究院、德国发展研究院、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马来西亚战略与领导力研究所等国家智库陆续开展合作研究和举办论坛会议。

三是聚焦经贸和产业交流,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发挥综研院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创新驱动方面、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聚焦我国与岛国在经贸和产业合作、援助方面的民间合作,“走出去”拓展全球视野,开展调研与合作。与商务部共同组建“加工贸易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转移磋商团”赴国外开展广泛调研;与招商集团组成调研组,赴埃塞、吉布提、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海丝节点调研;与中国龙头渔业、基建、能源企业组建考察交流团广泛开展调研,举办会议,沟通信息,畅通合作渠道;同时与岛国智库和国际组织在我国共同举办经贸合作论坛,营造良好公共外交氛围。

四是结合咨政研究持续开展学术交流,跟踪新形势,汲取新经验。比如对湾区的研究,就注重结合咨政研究,着眼湾区建设中的合作机制、科技创新、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话题,与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日本智库和大学举办圆桌论坛,与东盟国家的智库联合举办泛北部湾智库论坛、中国-东盟智库研讨会。同时,也到国际上其他湾区进行深入交流,在湾区中搭建桥梁,跟踪新形势,为我国湾区建设提供新经验。


7

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综研院在90年代初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对外开放战略与经济转型及全球化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开放导报》,创办了国内首份股市分析杂志《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又创办了《国家高端智库观察:中国经济月报》和英文研究动态专刊;向国外业界推送英文网站,与Wikipedia(维基百科)和LinkedIn(领英)链接,海外传播效应迅速扩大。综研院通过这些传媒平台,在国际国内讲好中国故事,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然而,仅靠刊物和网站这种传统的传媒,社会舆论引导的力量太薄弱,而且综研院的规模较小,地处南海之滨,传播力自然要逊于北京那些大型的综合性智库。综研院不得不另辟蹊径,走差异化道路,通过“借东风”的方式,与新媒体深度合作,创新传播形式,打造成为专业化精品化的社会舆论引导的新锐力量。

重点举办持续性的小而精的专业学术论坛,综研院扩大了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各国政府官员、国际著名思想库、研究咨询机构以及企业界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世界和地区发展中重大问题的交流平台。如创办于2006年“沪津深三城论坛”,每年都在三地分别讨论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间的交流。创办于2006年“深港合作论坛”,致力于成为深港两地沟通的桥梁,强化两地合作共识,拓宽两地沟通渠道。与东盟国家的智库联合举办“泛北部湾智库论坛”,为促进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注入智慧和活力。创办于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论坛”,由综研院联合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腾讯公司在香港召开,反响热烈。创办于2015年的“综研国际报告会”,持续邀请国际知名智库专家一起研讨前沿问题与社会热点话题,等等。

集中力量与知名新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借势发力。综研院与中国网、澎湃、今日头条进行合作,分别开设综研观察、综研国策、综研专访等评论专栏。经过几年的运作,已经成为综研院的品牌项目。这些专栏“一策一论”“一策一评”,主题聚焦,传播速度快,点击量大,时效性强。综研国策栏目开设3年,已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澎湖问政经常出现在澎湃新闻的头条,获2018年政务传播大会“最佳政务传播-大学和智库奖”。

重视和培养青年研究新锐的作用。综研院制定了“新青年传播计划”,在骨干研究人员和资深专家的带领下,鼓励并资助青年研究人员围绕国家重大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撰写系列研究报告和专栏评论文章,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他们关于十九大、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粤港澳大湾区等主题的评论文章,与传统话语模式不太一样,具有年轻人的鲜明特点,思维活跃、视角新鲜、观点鲜活,受年轻读者青睐。

筚路蓝缕三十年,驱长策,助改革开放经略四海;风云际会再出发,为大局,当启智明德襟怀八方。祝愿综研院在未来的发展中集聚民智、激发活力,新时代新作为,前路不远,未来已来!

推荐阅读

  • 综研视点

    郭万达、廖令鹏: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 2020-09-16 15:45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什么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企业和社会为什么充满活力?深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新的企业家集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