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社会经济即将出现的“六大效应”

作者:殷雄

时间:2020-03-20 10:55

1668

中国的疫情已近尾声,经过全国上下的艰苦努力,总算基本度过难关。此次疫情来势凶猛,中国政府采取的断然隔离措施很到位,加之正值春节放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极其惨重的。仅就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停工停产以及春节消费黄金期的完全停顿,其损失就是极其高昂的。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

从宏观上来看,疫情相当于使中国经济停滞了一个季度。2019年中国的GDP是99.1万亿元,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哪怕中国经济今年只增长5%,也会超过100万亿元。在第一季度颗粒无收的极端情况下,就减少了25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打一个对折,就是12.5万元;再打一个对折,也有6.2万亿元,相当于减少了一个正常年份的增加值。保守估计,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损失应当在5—10万亿元的范围之内,约占中国GDP总量的5—10%。

从中观上来看,除了保证14亿人口的基本吃穿用度的企业和行业,包括能源、电力、交通、医疗用品、食品、供水等,许多企业和行业都停工停产了。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首先是餐饮业,由于存货受损,加上租金和员工工资等刚性支出,遭受了阶段性的毁灭性打击。严重依赖线下的服务业,如旅游、娱乐、航空、零售等,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出现了收入大幅度下降的“断崖效应”。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005万亿元,旅游业收入0.514万亿元。2020年春节长假,消费几乎停摆。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餐饮业受冲击后,随之而来的,食品粮油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以及其他原材料供应企业都被连累。受工人返程、工厂延迟复工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等也陷入停滞状态。总体而言,从受冲击的程度来看,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员工。 

从微观上来看,企业的损失可以算细账。笔者有一位企业家朋友,就算了这样一笔账:“制造业一年最多300个工作日,疫情多放假15天,占5%,一年产值减少5%,而房租、人工、库存、五险一金等成本却不减。很多制造企业一年利润也就5%,这一年差不多就白干了。”新潮传媒集团复工第一天,作为自救手段的第一条,就宣布裁员500人。其董事长说,账上尽管还有近10亿元现金,但如果收入归零,也只能活六、七个月。该集团的其它措施包括:高管带头降薪20%,危机期间不拿绩效工资,“兄弟姐妹们,蹲下,是为了更好地起跳”。

上述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状况。疫情之下,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看到的裁员或倒闭企业,还有广大的上下游的供应链与代理商,更有成千上万的员工与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无形的损失,一方面是损失,另一方面是也激励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鼓起勇气、再次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任何的企业、政府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都不要忽视这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

社会经济的运行,自有其客观规律,诸如疫情之类的“例外因素”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经济运行的内生因素。有一种所谓“灾难经济学”或“战争经济学”的说法,就是灾难和战争类似于“破窗理论”中的那块玻璃,将其打碎,就可以启动经济发展。这种说法,来源于凯恩斯的“挖坑理论”:“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由于受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太大,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么建造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起着增加财富的作用”。这种理论,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触及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具体说来,经济发展源于三大内生因素:一是由于人的吃穿用度等客观刚性需求而促使劳动者更加迸发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也就是人力资本的因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二是作为社会经济增长平台的企业组织,也是劳动力发挥创造性的载体,一定会发挥组织劳动力和社会其它资源进行生产的驱动作用,这就是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三是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随之而来的一些政策措施可以对经济起到启动和牵引的效果,这可视为政府伸出的那只“看得见的手”。只要有了劳动力、企业和正确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三大经济内生因素,社会经济一定会在短期内启动并加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有可能出现六大社会经济效应。

一是被压抑的消费和生产能力释放所产生的“弹簧效应”。

这几天,全国范围的复工潮汹涌,这是在响应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的主题。那次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会议指出,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会议特别强调,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从宏观上看,中央的上述要求和相关政策走向,势必会使被疫情压抑的消费和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由此而出现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弹簧效应”。

静止的弹簧是毫无力量的,而施加越多的压力,它向上的弹力就会越强,这就是“弹簧效应”。这种效应在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它的核心要义就是,某一事物受到的环境压力越大,其自身的爆发潜力和空间也就越大;受到的环境压力越小,其自身的爆发潜力也越小。一场大的灾难,必定蕴含了一些新的能量。此次疫情,对中国的考验亘古未见。以城市和省区为单位进行全国范围的隔离和延长假期,相当于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社会经济施以极大的反向压力,一旦这种压力消除,它所产生的“弹簧效应”将是极其明显而力量巨大的。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大范围、大幅度推开,有可能会出现“四抢”的现象:抢劳动力、抢原材料、抢银行贷款、抢市场客户。由此会导致各方面的价格上涨,几个月之后待一切恢复常态,价格也会慢慢回落。这就既需要政府推出的政策有针对性和持续性,更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对宏观大势和中观政策走向有比较清晰而精准的把握,从而未雨绸缪,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早采取行动,把“四抢”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二是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体系建立后形成冗余度的“过度补偿效应”。

“过度补偿”是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顶修炼》中提出来的,大意是:在一个系统中,动作和反馈有时间差,让你觉得付出的动作没有回报,于是施以更大的付出,最后发现用力过猛,导致更多的悲剧。

关于“过度补偿”的含义,我曾经将其概括为“和面理论”,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许多省区、城市和企业通过这次疫情,反思和发现自身在公共卫生应急预防体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都存在的短板,从而会采取坚决的措施进行弥补。从政府的视角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需要吸取经验教训,以体现政治正确,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过度补偿”。

疫情过后,各地政府和有些企业势必会采取更多的措施建立预防体系,这就需要很多的投入。当投入超过需求,哪怕是最高极限的需求,就会形成过度的冗余度,从而形成某种“过度补偿效应”。这种效应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经济的加速启动,可以说是某种“破窗效应”的变种。从我们国家的治理体制的完善与提升来说,这种“过度补偿效应”带有某种不可避免性,它是疫情过后的惯性力量使然,不是理性的思维所能扭转或制止的。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只能因势利导,在这种大趋势下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与路径。

有的时候,个体的“过度补偿”并不带来对于整体的损害,反而有助于整体的利益。比如,购买健康或财产保险就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说保险支出是一种“过度补偿”,只是针对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言的;对于公众来说,则是一种带有互助性质的慈善行为。疫情之后,公众应该提升这种健康保险的意识,适当从总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过度补偿”,是十分有益处的。

三是粮食、医疗和健康产业高速增长所产生的“涨潮效应”。

最近几天,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媒体密集报道多个地市的党政“一把手”下馆子吃饭,南京市长则是去实体书店买了两本书《南京传》和《浮生六计》。其意自明,前者就是想把餐饮业作为启动经济的“引擎”,后者传达的信息或许是“知识就是力量”吧,同时也希望人们走出家门去逛街。我个人从中悟出一个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清朝名臣曾国藩写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两句诗“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疫情过后,粮食、医疗和健康产业等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会出现一个“涨潮效应”。把这三类产业放在一起来讨论,是因为它们才是维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快乐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疫情持续时间这么长,全中国十几亿人要吃喝拉撒,其基础物质条件就是粮食,以及由粮食洐生出来的鸡鸭鱼肉蛋奶糖。疫情开始时,湖北省公开说,粮食够吃一年,后来又说够吃半年。不管怎么说,总是没有听说什么人被饿死,或者粮食及其他食品的调运和供应发生严重问题。至于农副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出现问题,在这么严重的疫情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俗话说:“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天条”。疫情过后,粮食生产是当务之急。美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支持粮食及相关食品产业的发展,是疫情之后中国面临的重大而长远的课题。

科技进步是战胜疾病的主要力量。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最初人类面对瘟疫只能寄托于神灵、依靠原始宗教,付出惨痛代价。20世纪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引发传染病的各种病毒结构和属性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抗生素、疫苗、电子显微镜、基因测序技术等现代科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鉴定病毒、研发药物、制备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和治疗基础。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抗击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重大传染病中,科学技术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疫情之后,医疗科技事业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通过这次疫情,让更多人明白,生而为人,充满了遗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无数次思考生与死,仍不得其解,每一次天灾人祸的时候,才会感叹生命的美好。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为了预防疾病,人们会采取很多措施,许多尽管不尽科学合理,但由于权威人士和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地传播正确的信息和方法,人们还是会“自我救赎”。比如,疫情期间发生的“双黄连事件”,稍微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会认为这是瞎扯,但有些企业就是这么宣传,在那种“病急乱求医”而去抓救命稻草的危急和混乱时刻,出现抢购双黄连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追溯到2003年的非典疫情,许多单位和个人抢购板蓝根,实属异曲同工。这里所讲的健康产业,并不是指开发几种不靠谱的“灵丹妙药”,而是指与人民形成健康生活习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和产品,比如各种体检设备、健身器材、健身场所和疗养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需要系统化的思考和构建,然后根据市场化的原则交由企业加以运作。

如果上述三类产业真正受到重视,一定能够出现快速发展的“涨潮效应”。

四是疫情倒逼一些企业和行业形成的“转型效应”。

对于许多企业和行业来说,疫情是有影响的,但也别把啥锅都甩给疫情,它不过是把有些问题提前暴露而已,对企业只是一种倒逼。对早该倒闭的,逼你倒闭;对早该转型的,逼你转型。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9.58%的中小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的生存,在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后,一部分企业的维持时间将超过3个月。如果疫情持续半年以后,90%的中小民营企业将难以为继。

不转型,就只有等死。未来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数字化经营转型。电商和线上教育具有某种“超视距效应”,它是一种集约化的共享经营模式,是未来世界的主要交流和经营手段。据麦肯锡的权威预测,中国GDP的构成,数字化比例将从2018年的34.8%跃升至2023年的51.3%。此次疫情,更是给这种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型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平常千家万户须臾离不开的“外送小哥”的走街串巷和挨家挨户,其背后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经营,它与我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了。新裂变所产生的新动能,会催生并加速许多行业和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许多行业、企业“凤凰涅槃”的最后机会。

企业数字化的体现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自动化办公,包括线上的绩效创造、评估和考核管理系统。它的本质,就是足不出户而创造价值,当然不会受什么疫情、洪水或地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数字员工、数字企业、数字行业、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和数字地球,这些概念和模式就是未来的方向,拥抱它们的企业,便会基业长青;否则,就去“立地成佛”吧。

五是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地球村效应”。

病毒的传播无国界,世界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没有哪个国家会幸免。这次疫情,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病例。据网上报道,截止2020年3月16日,中国以外地区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6万例,死亡病例首次超过中国,达6513例;同期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累计死亡病例3218例。

中国政府以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许多国家不以为然,甚至采取某种极端敌视的态度和做法。以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例,为了自身政治利益,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拒绝与国际社会合作控制碳排放,无视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这是在把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性命作为其利益交换的砝码。特朗普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整整两个月里只考虑经济稳定以便自己竞选连任,犯下了无数低级错误,延误了时机,对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致命威胁。3月17日晚上,我的大学同学从他所生活的美国芝加哥发来一张纽约时代广场空荡荡的照片,说了一句“纽约封城,史无前例”。依我的解读,这张照片表达了两个含义,一是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此次冠状病毒疫情的凶险,二是间接委婉地认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地球村”太小了,国家之间没有给病毒留下“实体隔离带”,更没有“战略缓冲区”。

反观中国,在自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积极慷慨地向其他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什么比携手抗击病毒更能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吗?3月5日,外交部表示:向中方提出援助请求的国家,很多曾经向中国提供过捐助。中国有一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中国言出既行,立即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对有关国家施以援手,这也是对于有些国家对中国帮助的回报。

2月13日,中国抗疫初期,伊朗捐赠的N95口罩等第二批医疗物资抵达中国。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官方微博上喊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中国胜,中国胜则世界胜!”为中国加油打气。2月25日,中国向伊朗捐赠25万只口罩及5000人份核酸检测试剂盒,上面写着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2月28日凌晨,中国红十字会5名专家抵达伊朗,同机抵达的还有900公斤医疗物资。

2月20日,中国捐赠日本厚生劳动省1.25万只核酸检测试剂盒。2月29日,中国继续向日本捐赠5000套防护服和10万只口罩。除此以外很多中国地方省市、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行动,向日本捐款捐物,为日本加油打气。

3月6日,中国援助韩国10万只N95口罩、10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1万套医用防护服,首批8万只N95口罩和1万套医用防护服于3月11日抵达仁川机场。此前上海市、威海市、南京市、绍兴市政府已向韩国陆续捐赠大批口罩及防护服、护目镜等其他医疗物资。

3月12日,中国向疫情比较严重的意大利派出9名医疗专家以及31吨医疗物资(包含ICU病房设备、医疗防护用品、抗病毒药剂、普通健康人血浆和新冠康复者血浆等)。这是中国在新冠疫情之后,首次向发达国家派出医疗队。网上流传着一个小视频,意大利罗马A线地铁站Re di Roma附近的小区于14日响起中国国歌,并有意大利人大声高喊“Grazie Cina(感谢中国)!”周围居民纷纷鼓掌致意。小米公司在给意大利捐赠的口罩包装箱上,贴着一句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的名言:“我们都是同一片大海的波浪,同一棵树上的叶子。”

有一个特别的细节需要予以特殊关注,就是中国援助意大利的医疗组9名专家,有5人来自四川,而且后续四川又发出一大批抗疫物资给意大利。这其中包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1988年,意大利政府无偿捐助四川建立了最大型的急救中心,30多年来,这个急救中心为四川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意大利的红十字会以及医学会派了14名急救专家驻扎在四川绵阳的重灾区,为抢救伤员做了长时间工作,一共有约900名伤员在意大利专家的指导下转危为安。

3月1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发表电视讲话:“欧盟的团结是不存在的,这都是写在纸上的童话。困难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欧盟,唯一会向塞尔维亚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国。”武契奇说完这段话时,在电视近镜头中,可以明显看到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塞尔维亚从中国采购了500万个口罩,并将寻求中方医疗援助。当天,西班牙与菲律宾也向中国寻求技术及物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16日宣布,在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和塞尔维亚政府的协调配合下,中国援助首批核酸检测试剂盒于当地时间15日晚运抵贝尔格莱德,这是塞尔维亚收到的第一批来自国外的疫情防控物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总理布尔纳比奇分别通过媒体向中国表示感谢。我们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在中国人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塞尔维亚政府于2020年2月26日派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达契奇专程访华,成为中国发生疫情以来接待的第一位外长。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塞尔维亚代表团专程访华,以实际行动体现塞尔维亚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体现中塞牢不可破的“铁杆之情”,体现在关键时刻相互坚定支持的良好传统。

以德报德,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与此同时,中国人也有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美德。3月6日,美国媒体《市场观察》(Market Watch)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已经对从中国进口的100多种医疗产品(包括口罩、净手湿巾、检查手套等)免除了进口关税。3月12日,钟南山院士和医院重症监护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美国重症监护方面的专家进行多方视频连线,双方讨论就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开展合作。此前,美国副总统彭斯在集会上喊话中国:“中国应该向美国提供口罩等物资,要有大国担当。”彭总指挥大概忘记了,美国还在对中国实施贸易战,“关税大棒”仍然高高地举着。如果美国可以转变态度,诚恳地向中国提出援助的请求,我们也会“以德报怨”对美国施以援手。

中国的种种嘉言善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信赖。2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发布会,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感叹:“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这是对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国家形象的高度肯定。随着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联手合作的事例会越来越多,大家祸福相倚、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会更加深入人心,某某“优先”的狭隘观念越来越没有市场,“地球村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六是世界经济更加相互依赖融合的“一体化效应”。

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修墙隔开,但病毒没有国界,它是随着人员的流动而传播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人类的命运确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前文所述的一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相互支持、共抗疫情的实际行动,今后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继续展现出来。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强调,中国模式是唯一有效对抗病毒的手段,事实也证明运用中国模式可以迅速扑灭疫情。这种先做好“作业”再让别人来“抄”的示范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显示出来。各国目前采取的隔离措施,就是在中国得到验证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抗疫手段。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对于大资本而言,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疫情之后,全球投资者会重新评估“安全”的含义。在过去,投资者追求的安全有两个要素:一是政治稳定,二是资本流动的自由。截止到2018年,全球吸引外资排名第一的是美国(252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第二(1390亿美元),中国香港第四(1160亿美元)。疫情之后,这个状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资本会突然发现,资金的“安全”还有一个遭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变能力的问题。同样是遭遇疫情的突袭,中国就可以全民动员给病毒以雷霆一击,在2个月内扑灭疫情,实现社会系统的安全运转,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疫情面前却脆弱不堪,暴露了其“泥足巨人”的虚弱本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预测,疫情之后,全球资金、技术、产业链会加速向中国汇集,而绝不像美国商务部长在中国疫情爆发后幸灾乐祸地说什么“有助于加速工作机会流回美国”。美国“优先”的意淫恐怕又要破灭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只会朝着与美国政客们所期待的相反方向演化,必将加速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

不论是抗疫,还是发展经济,世界各国都需要更加密切地合作,没有什么只有自己优先或安全的“世外桃源”。正如日本赠送中国物品箱上印着的那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所谓的“优先”和“脱钩”,都是无稽之谈,痴人说梦,与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此次抗疫形成的医疗物资和设备生产能力,在疫情过后也不会闲置,而是为世界范围的抗疫增加能力和产品。与此相关的产业链会得到发展,而且会成为全球产业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意大利的一位网友说:“让我们不要忘记,当这一切结束时,是谁帮助了我们。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以及我们的医护人员。确保“不要忘记”的最好方式,就是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经济发展的具体成果,使各自获得相应的利益,进而通过利益链将彼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效应”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使世界各国人民收获越来越多的实惠。

推荐阅读

  • 综研视点

    综研视点|殷雄:核电的战略定位与作用 2021-02-01 14:17
  • 综研观察

    万字长文:疫情之后政府应当采取的“十大政策” 2020-03-21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