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科技创新将催生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随着相关概念进一步发展与落地,各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有望陆续出台,香港应积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契机,识别产业重大变革和发展机遇,巩固“八中心”的定位提升发展动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香港科学园(維基百科用戶-Wpcpey)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的新机遇
当前,香港处于“由治及兴”新时期。国安法实施、新选举制度顺利“落地”、北部都会区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条例》生效等系列行动,香港竞争优势巩固和提升的空间不断拓展。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在创新科技、联通国内外合作方面仍保持独特、难以取代的优势,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在夯实巩固香港金融、航运、贸易和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和未来产业。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既有现实需要,也具备客观基础和独特优势,是匹配自身发展需求,打造新增长点、增强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的资源禀赋和精准定位
1.基础研究能力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香港在基础科研、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推进国内外科研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香港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化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领域,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和资源。香港拥有众多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依托香港高校建设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如华为、滴滴、华大基因、大疆等建立联合实验室。
2.国际金融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便利营商的环境、优良的法治传统、自由的经济制度、完善的基础建设及金融体系,高端人才及熟悉国际市场的专业服务业,在资本规模、资本流动、融资成本、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优质的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从而更好地集中资源开展创新和生产活动。此外,香港在绿色金融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正在推动相关金融科技和气候披露准则的发展,这些举措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带来新空间,同时也将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3.发展“新型工业化”成为特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和基础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并提出多项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善用科技、数字化赋能,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把握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推动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空间上无缝衔接,让产业符合高端化、智能化及绿色化的要求。进而提升香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管理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心”
三、香港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总体来说,香港参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核心,因地制宜发挥利用好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同时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香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此,建议关注重点如下。
1.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研“国家队”
应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充分利用香港“优才”及“专才”计划,加大人才配额,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结合研发需求,针对性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鼓励创新交叉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发资源,在涉及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在内的8大新兴产业和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9大未来产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
以新材料发展为例,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及理工大学携手合作在先进材料和纳米科学相关领域建立APT联合攻关实验室,应进一步依托这类顶级学术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精准医疗、高效储能和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强高性能石墨烯、生物基材料、传感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电池用储能材料等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石墨烯微片、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导高强铜基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
2.优化资本流向尖端科技的政策供给
创新和技术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会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
应重点推动金融机构依托新技术、新需求丰富各种形式的融资工具。助力企业进行研发和投资,引导并扩大社会耐心资本、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入,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生产的周期,推进长期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发展绿色金融,丰富金融产品种类,逐步完善香港绿色金融科技、气候等可持续披露生态,依托持续壮大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基金规模,探索绿色产业、投资发展新机遇。
3.前瞻布局产业链的特定发展环节
受土地空间、人才存量、产业成熟度等限制,香港要完全在本土之内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较为困难。因此,香港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善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资源和平台功能,深耕拓展经济腹地。同时,内地城市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必带动香港先进生产服务业。
应关注产业发展前沿动态,主动研判和制定相应的产业导入和集聚政策,始终保持与国内产业结构匹配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发挥专业化服务和便利化优势,将生产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在香港布局落位,如发展总部经济,集中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以此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4.以河套为小切口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应充分利用“河套”,加快布局若干枢纽型、链接型、全球化的前沿交叉科研平台。支持香港高校、港校深圳研究院和科研机构积极在河套落位,建设深港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深港“河套+”创新圈。推动跨境数据流转交汇与应用。在做好风险管控的情况下,强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据支撑”,率先试点内地与香港以及国际间数据保护、交易等方面的规则对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