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让中国“南海岸”上场了

作者:胡振宇

时间:2024-10-16 14:26

15650

QQ截图20241108143729.jpg

海岸带是近代以来经济、政治、军事的前沿,从“西北土满、东南人满”的基本国情到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在海岸带交汇。上世纪50年代末戈特曼发现了美国东海岸城市群生长的密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激发了全球效仿硅谷的热潮,彼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先生提出了“香港湾区”概念,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声。

现在距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已近10年,期间大湾区内硬连通、软连通、深连通不断加密,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方案相继推出,但南海之滨巨大的经济体量、高强度的对外交往、独特的地理区位尚未凝聚在一个整体框架下给予考量。

当我们在国家语境下说东海岸、西海岸的时候,没有人会想美国以外的国家,那么中国“南海岸”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下中国“南海岸”的建构思路。

“南海岸”是因应内外变化的新区域建构

我国区域概念的提出经历了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循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下的梯度转移、四沿战略到世纪初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继续领先的四个板块的定位,再到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无不因应了国家发展的大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时间轴中心,前期概念的提出是由小到大——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2017年反转回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又聚焦到黄金内湾,其中包括广深港澳四座极点城市和南沙、琴澳、前海、河套四大合作平台。这种内切内嵌的思维有利于单产提高、品牌扩张和内外联动,但从国家视角和历史纵深看,需要提出应对当下、着眼百年的新构想,需要提出能够承担历史重托、时代考验的新区域建构,中国“南海岸”当之无愧到了该出场的时候了!

QQ截图20241108143803.jpg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一国两制”的政治原因外,经济体量是重要因素——以占全国0.6%的陆域面积创造了1/9的经济总量。相形之下,“南海岸”是不是更应当受到重视?这个包含“粤闽桂琼+港澳台”的区域汇聚了全国1/5的人口和1/4的经济体量,但尚未在一个整体框架下进行很好的研究审视。

QQ截图20241108143825.jpg

QQ截图20241108143843.jpg

“南海岸”是“点-轴理论”的向海延伸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一界面

“点-轴理论”解释力最强的是长江经济带,强调了增长极势能的流域扩散。“南海岸”是多个城市群驱动的沿海轴带,其特色在于:东西向有一强多群再加中间地带的势能差。一强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中的深圳由于地域空间限制已开始了制造业上楼、飞地飞海和深度飞地模式探索,香港则在金融、数据等要素内外联通上占据国际制高点(第3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三),也就是说,“南海岸”在东西向上具有促进要素流动的巨大势能差,这一势能差是通过磁悬浮等交通手段进行时空压缩的内在动力。从物理空间上看,“南海岸”七省区海岸线总长1.3万公里,其中粤闽桂大陆岸线总长超过9千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1.8万公里的一半还多,环桂粤闽海岸直线距离1500公里左右,是磁悬浮列车3小时可达范围。“南海岸”贯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自身的高速发展再度构筑起与腹地的势能差,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拉动内陆腹地增长。

粤闽桂琼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生地,是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汇聚地,在新时期将继续承担高水平对外开放引擎的重任。这种由先发优势、优势累加效应积累起来的势能只要有了政策出口必能势如破竹,未来连片的“南海岸”大自贸区也未可期。从2024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看,广东省占到全国的1/5,深圳市占到广东省的一半,人工智能带来的服务经济的增长将催生更加频密的内外交互。

QQ截图20241108143903.jpg

“南海岸”有利于构建环南海制高点

“南海岸”粤闽桂琼港澳2022年生产总值合计4.3万亿美元,东盟前六大经济体当年生产总值合计3.5万亿美元,“南海岸”是东盟前六国合计的1.23倍,能够作为一个更高等级中心地提供服务和区域公共产品。

在贸易方面,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广东与东盟经贸联系密切,在中国—东盟贸易中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至2022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贸易占当年中国与东盟的比重从21%提升至23%,持续保持着与东盟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远超其他省份,粤闽桂琼合起来已占到我国与东盟贸易额的近40%。这样大的体量,在RCEP及DEPA规则对接中具有了先行先试的物质基础。

QQ截图20241108143928.jpg

“南海岸”具有国家在场意义,是承载“一国两制”的完整板块

“南海岸”谁的?是中国的!长期以来,粤港澳和闽台是分开来提的,这有回归时间和地理区位上的合理性,但缺少法理上的主动性和应变上的紧迫性,“南海岸”区域建构将凸显“一国”的完整性和“两制”的坚定性。

兵马未动,文化先行。“南海岸”文化具有大众化、在地化特征,是中华文化的海洋分支,闽海文化是“南海岸”共有文化基因,覆盖8000万闽南方言族群,具有国家认同价值,将有力充实“南海岸”国家文化地景。

“南海岸”如一条游龙,将激活中国经济下半场

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政府曾启动“列岛改造计划”,1980年代又启动资产倍增计划,但全球能源危机、自身投资空间狭窄、高收入带来高成本等诸因素影响了计划实施,但这些大构想对我国“南海岸”建构具有启发意义:一是以制度建构推进区域建构,成立国家级“南海岸”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二是设立“南海岸”警卫队,作为国家武装执法力量常态化应对南海、台海局势;三是开启大工程项目,包括:1、启动规划建设“南海岸”磁悬浮铁路。2、启动香港数码港再造计划,利用香港国际数据节点优势,把河套地区建成全球领先的AI高地。3、启动海南省工业化进程,对标台湾工业化,发展核电,成立海南独立电网,降低能源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发挥自贸港优势,创造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模式。4、建设大南海国家公园,三沙海域所有油气资源等海洋资源由三沙市与国家分享或在国家油气账户中增设三沙油气账户,提高三沙造血能力。5、推进南海诸岛海上风电、深水网箱、第四代核电建设,建设南海周边国家供电设施、海底感知防减灾设施、水产品供给基地。6、加密南海海底国际海底光电缆建设,提高海底数据、电力传输和智能感知能力。7、建立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支撑的“南海岸”数据中心,建设南海大脑,服务区域人工智能发展。8、探索两岸合作进行“南海岸”体制机制建设和工程建设的路径。9、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能,促进区域互通,探索完善“南海岸”飞地经济共享机制。

在我国人均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2万美元的关口,细数“南海岸”工程浩大,具有承载大投入实现资产倍增,促进区域年均增速6-8%的潜质,能否用20年时间先追平东、西海岸?

//本文是胡振宇博士在2024年10月9日国合会(CCICED)高级别论坛上的发言,封面图来自天地图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湾区评论|大湾区要在建设海洋强国中挑大梁 2025-01-12 14:38
  • 综研观察

    打造海洋客厅,做好城市主场 ——写在中国海博会召开之际 2024-11-13 16:47
  • 综研观察

    湾区评论|南沙港为大湾区深合作提供基础 2024-11-11 14:20
  • 综研观察

    深圳如何加快推进碳达峰? 2024-11-08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