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海博会移师深圳,穿越三年疫情,成功举办四届。2024年中国海博会突出质量引领、强调信息融通、促进多元发展,聚焦链主企业,提高国际层次,注重行业前沿,同时举办海洋周,将展会的专业化和相关活动的大众化结合起来。本次展会还体现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场胸怀,为周边城市、兄弟成分搭建起展示自身的招商引资大舞台。
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展会的专业信息沟通、业界人才见面互动、产业趋势向导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优秀的专业展会是产业的风向标、是城市的推进器、是企业的大秀场、是新思想的孵化地。会展和城市相辅相成,可达性和便利性是会展举办地的基本条件,一流的会展通常在一线城市举办,同时会展组成了城市品牌、造就了城市品牌,例如,高交会是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宣言书,海博会则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汇聚企业精英,共谋市场发展,请来各路神仙,畅谈海洋大计,打开国际视野,传播城市品牌。
一、在国家层面,激发蓝色动力,凝聚蓝色共识
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左右的生物资源,海洋生物多大20万种,是全世界30亿人的蛋白质重要来源,海洋油气资源占全球油气资源的45%,海底拥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稀土和可燃冰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提供海上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多种清洁能源。海洋渔业、海上运输、船舶建造、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经济活动依海而生。海洋经济充当着经济复苏的蓝色引擎作用。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占GDP比重8%。中国海博会将汇聚政企和国内外力量,在疏近用远、优近拓远、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上发出中国声音,汇聚国际力量。
二、在区域层面,立足南海岸,服务环南海经济圈
中国海博会与上海海事展、新加坡亚太海事展共同构成了区域海洋盛事活动。深圳作为环南海经济圈领先城市,在理念传播、技术沟通、信息交流、技术互动、产业联动、企业成长上肩负重任。在理念上包括如何推进绿色技术的深入应用、“海洋十年”社区力量培育等;在产业上包括如何推进海洋智能感知公共服务,引导陆上优势产业下海;在区域联动上,包括如何充分发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支撑的蓝色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作用,如何与《东盟领导人蓝色经济宣言》、《东盟蓝色经济框架》对接;在科技合作上,包括如何发挥城市现有优势,争取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驻点深圳、发挥更大作用;在项目推进上,包括如何与环南海六国共商推进环南海海洋空间规划、经济规划。
三、在湾区层面,携手港澳,探索航运中心建设、港产城融合的可行路径
中国海博会要聚焦热点议题,提供解决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海岸、环南海经济圈引擎,要通过高级别海洋会展互通前沿信息、优化竞合关系、补足蓝色短板。
其中一个待选核心议题就是进军桂山岛,谋划深水港,激活深港城市土地资源、为黄金内湾注入实质内容。
港口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目前,香港葵涌码头面临设施陈旧、港城矛盾,深圳西部港区同样面临港城之间的巨大内在冲突。城以港兴,港口是航运贸易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功能,但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力和惯性又反过来一次次挤压港口的空间。从机理上来看,环珠江口城市圈既是物流成本最低的港口物流设施理想用地,同时更是要素高速流动的都市岸线、黄金内湾,能不能跳出城市密集区,在前海三湾片区向南30公里的桂山岛,通过股权合作形式与港珠联手,共建一个超级港口,将黄金内湾南推30公里?
从深、穗、港三市的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看,近十几年香港已从占比40%降至21%,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支点。同时,面对新加坡大士港、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强势扩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进出口大区,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港口方面的定位。
四、在城市层面,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深圳的历史使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脱胎于挪威船级社和梅农经济联合出品的、每两年更新一次的《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中国海博会也是《世界领先海事之都》五个评价支柱中“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世界领先海事之都》(2022年)报告中,新加坡蝉联第一,上海位居第四,广州(22)、宁波(25)、青岛(30)、厦门(35)、大连(37)均榜上有名,深圳未进入。经过自身努力,深圳是在《世界领先海事之都》(2024年)报告中进入前50,名列第23。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意味着深圳除了最好,别无选择!
为此需要针对评价体系,根据行业趋势,进行精准发力。
一是用好孖洲岛,抓住船舶海工制造和绿色转型黄金十年,吸引造船业增量进驻,用好船坞、码头资源。围绕制造业提高海事技术和标准。
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发布最新版《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了新的减排要求,要求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到2024年减排70%,并在2050年左右达到零排放。
未来,标准化将进一步与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推动海工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是从哪里来向哪里去,解铃还须系铃人。加强与挪威船级社《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撰写团队合作,拾遗补缺。
在年终预期积极向好、海洋经济蓬勃待发之际,本届海博会担当了海洋产业客厅的重任,这一客厅既是空间的营造又是枢纽的建构,是实物和人流的组合、是思想和信息的碰撞、是见解和共识的深化、是产业动力的激发、是海洋公服意识的宣扬,将发挥产业节点的作用,汇聚全球海洋能动力,持续引入智能感知、深海采矿、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金融、港口航运、海洋渔业等产业科技的源头活水注入蓝色大潮;将发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场功能,把碧海蓝天、帆船游艇、红树白鹭展现世人;将发挥科创引领的优势,汇聚海洋领域各路名家,用论坛讲座点亮智慧之光;将发挥全社会参与的特色,通过海洋周等活动让海洋城市深入人心,与展会的专业性相伴而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