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评论|刘雪菲:从中国香港与新加坡财政预算案看两地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异同

作者:刘雪菲

时间:2025-03-04 10:58

5351

QQ20250306-111056.png

近日,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先后发布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在全球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风险背景下,两地均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财政预算案应对挑战并谋划未来。中国香港预算案以稳定和务实为基调,聚焦经济韧性提升和财政整合,推动产业升级;新加坡则通过多元化税收政策和创新支持措施,激发整体经济动能。两地在发展方向上高度重叠,但具体路径和政策发力点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

一、财政预算案中的收入结构分析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2025年2月26日发表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阐述了在经济形势充满挑战的背景下,未来一年的财政政策。预算案显示,香港特区政府本财年赤字为872亿港元,预计下年度赤字为670亿港元。面对财政赤字压力,港府着力增强经济韧性,管控公共开支并适度开源,预计到2028/29年度才能恢复财政盈余。从具体收入细项看,2021-2026五个财年数据显示,港府利得税从1,267亿港元增至1,922亿港元,年均增长8.7%,反映出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及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关键角色,企业盈利韧性较强。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土地拍卖活动的减少,导致政府地价收入从976亿港元下降至210亿港元,降幅高达78%。印花税从920亿港元波动下降至676亿港元,也体现出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资本市场与楼市交易的周期性收缩。

QQ20250306-111132.png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且具有较强的抗周期能力。根据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2月18日发表的2025财政年度预算案声明,政府经常收入连续第五年增长,并连续两年实现财政盈余(详见下图左)。2025财年,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是主要收入来源(详见下图右),其中消费税因税率上调贡献了11亿新元的稳定现金流。此外,新加坡从2024年起分阶段大幅上调碳税,推动关税、国产税及碳税收入大涨17.1%,成为所有税收类别中增幅最大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净投资回报贡献是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主要来自国家储备金的投资回报。国家储备金由金管局、政府投资公司(GIC)及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管理,政府将三家机构最高可达50%的净投资回报纳入财政收入框架,进一步增强财政稳定性。

QQ20250306-111229.png

总体而言,中国香港的财政收入多依赖金融和地产相关税收,近年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新加坡则通过多元化税收结构和国家储备金投资回报,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财政韧性。

二、从预算案支出看未来发展重点和亮点

1.科技创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中国香港更注重科技研发与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预算案提出推动中国香港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国际交流协作的汇聚地,并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人工智能上游研发、中下游成果转化及开拓应用场景。此外,政府计划加速北部都会区发展,重点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及新田科技城建设。新加坡则通过税收优惠与资本市场激励加速技术应用和企业落地。新加坡则在2025财年预算案中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科技行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全球创业者计划、资本市场激励措施和私募信贷发展基金。政府继续提供50%的公司税回扣,并拨出最多1.5亿新元推动企业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协助企业转型中更好利用AI技术。同时,瞄准生物医药和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如政府建设新的国家半导体制造设施进行原型制造和测试。新加坡政府计划为国家生产力基金(NPF)追加30亿新元,用于支持企业在创新和生产力提升方面的投资。

2.资本市场。新加坡通过私募信贷基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着力提升对高成长企业的融资支持,注重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如,设立10亿新元的私募信贷发展基金,支持本地高增长企业获得更多融资途径。此外,符合条件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可享受企业所得税豁免及优惠税率等激励措施。中国香港则侧重于提升金融生态系统和市场效率,推动金融创新,涉及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交易及风险管理、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与内地和国际的“互联互通”、大宗商品发展以及财富管理等领域,提出促进海外企业和特定产品融资、提升上市及市场效率、推动金融创新等举措。

2.文化产业。政策目标群体侧重点不同,新加坡推出“文化通行证”计划,年满18岁的新加坡居民可获得100新元用于参与本地艺术与文化活动,预计惠及300万人,降低文化艺术参与门槛,推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大众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消费,而中国香港则更侧重于通过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创项目推动国际化和高端创意产业的引入。香港则计划于2025年举办第二届“香港演艺博览”,并继续利用“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吸引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此外,政府将支持超过30个文化知识产权项目,推动文创产业进一步发展。

3.绿色经济与航空运输。新加坡2025财年预算案向樟宜机场发展基金新增50亿新元,建设第五航站楼,落成后机场运力将提升50%,通过大规模的机场扩建计划和绿色航运措施加强其全球航空枢纽地位,而中国香港则通过恢复疫情后航空流量并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应用,加速绿色转型步伐。中国香港航空业已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2024年1月中国香港国际机场的飞机起降量按年增加17%至33,660架次,为疫后最高。中国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已于2023年底启用,未来计划利用机场岛及邻近土地和海域,发展集高端商业、艺术、旅游及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亮点。中国香港亦落实《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推动在中国香港国际机场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助力中国香港成为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

三、发展模式和路径分析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在全球不确定性和经济下行风险的背景下,均通过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财政预算案应对挑战并谋划未来。两地在发展方向上虽有高度重叠,但具体路径和政策发力点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香港正处于经济发展动能与增长范式转型的关键阶段,更聚焦于财政整合和产业升级,注重平衡“开源”与“节流”,在巩固金融、地产等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推动产业升级与北部都会区建设,以稳定和务实的基调推动改革创新,强化财政整合以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新加坡强调全面动能激发,其预算案侧重于挖掘整体经济动能,通过本地企业所得税回扣、渐进式工资补贴计划,叠加对科技、劳动力的定向扶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劳动力素质,形成更具韧性的经济发展生态。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两地均将其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新加坡通过“企业计算能力提升计划”投入1.5亿新元支持,直接降低企业技术应用成本,政策精准扶持与执行效率值得借鉴;中国香港打造构建国际化产学研平台吸引高附加值企业与人才。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与中国内地联动优势显著,但在创新生态建设上亟待补强,可借鉴新加坡的产业政策执行框架;新加坡创新生态建设上表现突出,但在市场规模和资本辐射力上(2024年仅4宗IPO,为近10年最低点)着力突破局限。财政预算案透露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两地在竞合发展中呈现互补空间,各有所长,应相互学习借鉴。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澳门回归25周年系列① |做好“小+”大文章 2024-12-16 11:14
  • 综研观察

    美国总统大选:“新贵”与“老钱”的较量 2024-11-07 15:51
  • 综研视点

    湾区评论|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合作 2024-10-17 14:52
  • 综研观察

    “游戏+文化”何以同船出海 2024-08-21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