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郑天骋:政府工作报告呈现六大变化三方面演进

时间:2025-03-06 14:57

2033

QQ20250310-150956.png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天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延续2024年政策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复苏动能转换、国际环境复杂性上升等挑战,提出了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措施。政策重心从短期稳增长向中长期结构优化倾斜,尤其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

在详细比较今年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郑天骋注意到三点相同之处:

一是经济目标的延续性‌。在‌经济增长目标方面,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仍设定为5%左右,与2024年保持一致,体现了政策连续性和对经济平稳发展的要求。在就业与物价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维持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左右,延续了2024年“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基调。

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回答相关提问时表示,今年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比如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测算可知,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二是政策框架的延续‌。在‌宏观政策取向上,2025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强调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延续了2024年“六稳”“六保”任务框架。在扩大内需战略上,2025年继续将扩大内需作为核心任务,推动消费与投资结合,强调“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

三是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两年均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调民生保障,延续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保、养老金调整等。推动绿色转型,坚持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能源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郑天骋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去年发生了六大变化。具体包括: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财政赤字率提升: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较2024年的3%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增至5.66万亿元,显示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特别国债规模扩大:2025年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2024年未提及),其中3000亿元专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强化消费拉动作用。

——内需提振措施升级‌。‌消费场景创新:2025年提出“数字、绿色、智能新型消费”发展,并优化免税店政策、延长入境免签时间至240小时,以吸引国际消费。投资结构优化:强调“有效投资”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工程,加强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避免低效投资。

——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深化‌。‌未来产业布局:2025年新增对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的培育计划,并建立零碳园区和工厂,推动绿色技术应用。教育体系改革:提出“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免费学前教育范围,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较2024年更系统化。

——风险防范重点转移‌。‌房地产调控细化:2025年强调“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推进存量商品房收购和城中村改造,释放刚需潜力,而2024年更多侧重“稳预期”。金融风险化解:明确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分类处置,较2024年更具操作性。

——对外开放新举措‌。‌制度型开放深化:2025年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一带一路”提质: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强化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社会治理与安全体系强化‌。‌国家安全体系:2025年新增“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明确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层治理创新: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较2024年更注重基层韧性。

在郑天骋看来,上述六大变化体现出政策逻辑的三个演进方向:一是,‌从“稳增长”到“促转型”。2025年更强调通过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2024年侧重疫情后经济恢复;二是,从“普惠政策”到“精准施策”。2025年政策工具更细分,如消费以旧换新专项国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体现结构性发力;三是,从“国内循环”到“内外联动”。2025年扩大单边开放和自贸试验区改革,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高水平互动。

另有专家解读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稳中求进”总基调,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有助于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对冲外部冲击;加速发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表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细化房地产调控措施,分类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体现出强烈的防风险意识;扩大电信、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加入CPTPP等协定等,则展现稳步扩大开放的姿态。(第一财经记者 何涛)

fd7eeefb-1f40-4a97-8975-e03f10d78059.jpg

6157a273-37cc-42aa-a6c2-bbce1ec13f5b.jpg

1a2f7fbc-0e68-458f-a37b-1f622ab4169f.jpg

5a1678a8-f9d5-47a5-810a-ea4a553f2708.jpg

875bb553-dabf-412f-8ae0-96dadc73c25d.jpg

1d3cbf75-ee24-4345-b944-823730bd551c.jpg

策划:刘雅萱

制作:杨淑君、任彦逸、马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