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樊纲、郭万达、于珺
项目组成员:郑于劼、郑天骋、马朝良、程旭玲、吴梦帆
跟踪整理、分析全国及国内 9 个重点城市的经济运行数据,结合国家和 9 个重点城市的经济政策,全面分析全国和国内重点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政策的执行效果,按月度形成研究报告。月报结合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问题,侧重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持续跟踪分析九个重点城市的经济运行状况,每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全年形成 12 份,总字数约 15 万字的研究报告。每期月报及时提供给深圳市政府、部分央企,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发挥决策参考作用,受到普遍关注。同时通过我院微信公众号和澎湃新闻、百度、头条、人民网、一点资讯等网络新媒体发布季度研究成果,阅读量累计超过捌佰万人次,传播范围覆盖全国。
项目负责人:曹钟雄
项目组成员:陈振华、李梦捷、古铮铮、沈小鲁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宏观层面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中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行业互补分工和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不断深化,微观层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要素交叉融合以及利益共同体打造持续强化。然而,目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还存在着多层次认知障碍、制度体系仍待优化、协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协同发展方式亟需创新、协同发展效果尚未充分显现等问题。课题通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系统发展的理论研究,并对中国中车、南方电网、中国航天、中国联通、中国物流以及华为、腾讯、航天希尔、小马智行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出可供其他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参考的经验模式,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策略和建议,帮助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合作,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负责人:郭万达、汪云兴
项目组成员:阮萌、郑宇劼、刘兴贺、廖令鹏、宁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管党治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科技型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技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党建链接资源、集聚合力,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经营优化和生产发展。课题重点研究党建和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民营科技企业党建工作的亮点、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提出通过党建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努力探索党建引领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项目负责人:曹钟雄
项目组成员:陈振华、李梦捷、沈小鲁、古铮铮
大国博弈及其引发的国际权力结构重组、制衡与反制衡成为影响主要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关键变量,产业政策也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内容,甚至是关键手段。课题研究对美欧日韩等 11 个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 2021 年以来出台的重点宏观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并针对半导体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新材料、生命科学及生物制药,以及关键矿产四个各国及地区重点发力的产业领域,结合资金来源、政策工具、政策力度等角度对各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及政策细则进行深入分析,从耐心资本体系建设、产业政策落地及保障机制、吸引外资与战略反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以及经济安全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策略建议,助力我国产业发展见创新、见质量、见安全。
项目负责人:谢来风、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庄卓昊、汤明望、刘雪菲
由于市场狭小、应用场景有限、产业链不完善及高校成果转化机制不足,香港科技产业的规模与其城市能级、经济体量不匹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颠覆全球经济和产业。作为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的外向型经济体,香港必须抓住这个战略窗口。课题研究首先梳理了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阐述国家发展战略对香港发展科技产业的需求和要求,分析香港“5+N”科技产业细分领域的现状、关键环节和培育发展路径,最后提出加快香港科技产业发展的共性对策建议,包括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培育初创工业企业、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王万里、李佳桧
本项目分析了港澳居民来深圳发展的特点,包括在深学习人数较多、来深投资创业积极等,并梳理了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已有的政策措施、尚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考,提出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深发展,包括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建议。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王万里、文雅靖、杨秋荣、谢来风、李佳桧
本项目重点选取在深圳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香港律师、医师、建筑师三类专业人士的就业、创业等情况进行分析,在研究分析有关香港专业资格认定及管理、内地对香港开放专业服务举措、香港专业人士在深圳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围绕三大领域专业人士在深圳发展的特殊问题和共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并且形成进一步便利香港专业人士在深圳发展的政策建议。
项目负责人:刘国宏
项目组成员:张建森、余凌曲、胡彩梅、余鹏、张祥、张佩、梁姣姣、陈才杰、彭晓钊、肖钦、季隆展
本项目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国资国企服务大湾区的建设现状、需求与机遇,结合先进城市国资国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启示,提出深圳国资国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思路及重点举措,为深圳国资国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及现实支撑。
项目负责人:胡振宇
项目组成员:安然、张洪云、张雅莉
本项目从全球竞争、“一带一路”建设和大湾区背景入手,分析了深港“双特区”引领大湾区发展的特殊基础和独特优势,深入剖析了深港“双特区”引领大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更好发挥深港两个特区在大湾区的引擎带动作用提供了支撑。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谢来风、文雅靖、杨秋荣、李佳桧
本项目充分评估过往深圳对港澳开放模式,剖析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欧盟、东盟在建立共同市场、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做法,以此基础,结合对落马洲河套地区、罗湖“小河套”地区、中英街、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开放平台的实地调研,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深圳对港澳开放的新模式、政策体系及空间选择,最后提出了探索深圳对港澳开放新模式的相应保障措施。
项目负责人:胡振宇
项目组成员:安然、张洪云、张雅莉、于海旭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沿海沿边开放的交汇地区,在我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项目针对两湾区对接面临的困境、合作机遇、基础优势和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接合作发展路径,强化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两湾区产业深度对接合作,营造高水平营商环境等重点对接策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更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方向和支撑。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谢来风、文雅靖、李佳桧、杨秋荣、王万里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澳门在内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方面扮演精准联系人角色。项目分析了强化澳门在国家发展中“精准联系”功能的必要性及内涵,提炼出提升澳门精准联系功能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澳门精准联系功能的十条政策建议,为澳门更好的找准自身定位提供了决策参考。
项目负责人:阮萌
项目组成员:汪云兴、刘兴贺、何渊源、钱柔冰、武增
项目从科技发展水平、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基础条件、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选取旧金山、纽约、东京等国际主要湾区为案例,研究分析集聚创新资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开展创新合作的主要经验和启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目标和主要任务等。
项目负责人:周顺波
项目组成员:李相锋、曹钟雄、吴浩、高雅、李梦捷、陈振华、舒鹭
项目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基础与机遇、当前机场群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的一般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合理定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航空网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在全球的枢纽地位,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面向全球的通达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从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项目负责人:辛华
项目组成员:彭向宇、张国平、张庆麟、夏雪瑶
本项目通过深入解读相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政策,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挑战、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测算资金供给和需求,围绕国开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找准总行、分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领域和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项目负责人:张玉阁
项目组成员:文雅靖、李佳桧、谢来风、杨秋荣
本项目研究重点是内地居民进出港澳的签注政策,落实港澳居民同等待遇以及提高人员通关便利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湾区人员流动现状及特点、流动问题及成因、流动策略以及保障措施,全面系统梳理问题和障碍,提出精准建议,为优化大湾区人员跨境流动提供决策参考。